11月14日,是“联合国糖尿病日”。根据疾控中心数据,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2.33亿,相当于每6人中就有1人患病。更严峻的是,我国约有5亿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,其中超50%患者对自己血糖的"异常状态"浑然不觉。 当高糖饮食、久坐少动成为现代生活常态,糖尿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侵蚀国人健康,而许多流传甚广的“健康建议”,本身可能就是需要纠正的误区。
从“富贵病”到全民危机的演变
中医视角“消渴”本质与深层病机 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归属于“消渴病”范畴,其核心病机可概括为“阴虚为本,燥热为标”,但其背后的病理演变过程则更为精微与复杂。 起于脾胃,伤及阴津:长期过食肥甘厚味,会首先损伤脾胃功能。脾胃受损,运化失调,水谷精微无法被正常利用,壅滞体内,郁而化热,灼伤人体阴液,形成“胃火亢盛”,谓之“中消”。此阶段常对应现代医学的“胰岛素抵抗”。 火热上炎,肺燥津伤:中焦生成的燥热向上熏蒸于肺。肺受燥热所伤,布散津液功能失常,津液无法上承至口咽,因此患者会出现口干舌燥、烦渴多饮的症状,这在《黄帝内经》中被称为“上消”。 下耗肾阴,固摄失权:病程迁延,燥热会进一步向下耗损肾阴。肾阴亏虚,一方面会导致虚火内生;另一方面,肾主封藏的功能失职,导致水谷精微直趋下行,随小便排出体外。因此患者会出现尿频量多、腰膝酸软等症状,此为“下消”。此阶段常对应现代医学中胰岛β细胞功能逐步衰退。 总结来说,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病是一个由脾及肺,由肺及肾,逐步耗伤人体阴津正气的过程。同时,久病必瘀,气血运行不畅还会导致“瘀血”的产生,这也是糖尿病后期多种并发症的重要病机。 中国糖尿病的“三高”特征 高流行 40岁以下人群患病率增速显著,职场人群因久坐、高压成为新高危群体。 高负担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导致人均年医疗支出高企。 高隐蔽 约70%患者出现手脚麻木、皮肤瘙痒等早期症状时,尚未意识到血糖异常。 在糖尿病管理中,低血糖是与高血糖同样危险的状况。患者一天中的血糖值容易波动,低于3.9mmol/L即视为低血糖。然而,一个普遍且危险的误区是:认为“随身携带无糖薄荷糖”可以应对低血糖。 医学真相:无糖薄荷糖在低血糖发作时完全无效。 因为无糖薄荷糖中不含蔗糖、葡萄糖等能快速提升血糖的营养物质,它无法缓解低血糖引起的饥饿、心悸、冷汗、乏力甚至昏迷等症状。 ✅ 立即补充15克快速升糖的碳水化合物,例如:4~5颗普通水果糖或2~3块方糖,半杯(约100~150毫升)果汁(如苹果汁、橙汁)或可乐,一小汤匙蜂蜜或糖浆。 ✅ 等待15分钟,然后复测血糖。 ✅ 如果症状未缓解或血糖仍低于目标值,再次补充15克糖。若情况依然无改善或患者出现昏迷,应立即送医救治。 因此,糖友外出时应随身携带真正有效的急救食物,如糖果、含糖饮料或专业的葡萄糖片,并确保在需要时能够快速取用。 * 注:“三个15”原则出自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1年版)》,及国际糖尿病联盟(IDF)标准




误区:无糖薄荷糖急救低血糖?
低血糖急救正确打开方式
当怀疑低血糖发作时,应遵循“三个15”*原则:
中医应对:从“治已病”到“治未病”
1 未病先防:生活方式“三调”法则 调饮食:遵循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”原则,用燕麦、糙米替代精米面,搭配苦瓜、桑叶茶等药食同源食材。 调情志:通过八段锦、冥想等方式疏解压力,避免“思虑过度伤脾”加重代谢紊乱。 调作息:保证亥时(21~23点)入睡,顺应“肝胆经排毒”规律,改善胰岛素敏感性。 2 既病防变:中医综合干预 中药内调:气阴两虚者可用黄芪、山药益气养阴;湿热内蕴者配伍黄连、苍术清热化湿。 外调法:针灸足三里、三阴交等穴位调节脾胃功能。 辅助调理:针对糖尿病引发的肢体、关节不适,可考虑使用一些纯中药制剂,温和安全,具有温养行气、舒筋活络作用的外用保健产品进行辅助调理,帮助缓解肌体的不适感。
职场人的“控糖突围战”
警惕办公室里的“隐形杀手” 避免久坐:建议每30-60分钟起身活动片刻。 健康午餐:摄入分量遵循“手掌法则”:肉类=掌心大小、主食=一拳头、蔬菜=双手捧。 科学配备“职场健康包” 早餐:燕麦粥+亚麻籽+奇亚籽(健脾通便) 下午茶:桑葚枸杞茶(滋阴润燥) 急救包:务必随身携带真正能升糖的食品,如水果糖、果汁或葡萄糖片,以备低血糖不时之需,同时避免空腹运动。
结语:让中医智慧照亮科学控糖之路 糖尿病防治,是贯穿现代人一生的健康必修课。它考验的不仅是医学技术,更是对生命规律的深刻认知——唯有科学防控与知行合一的生活智慧相结合,方能稳步前行。 在此,我们呼吁更多人重视中医“治未病”的先见之明,将中华传统养生智慧践行于点滴日常。秉承“弘扬中医文化,护航幸福人生”之志,善源万密斋愿作为这一理念的践行者与传承者,与所有关注健康的同行者一起,以自然之力,守护身心平衡,共赴一个“甜蜜”无负担的健康未来。 注: * 本文数据来源:中国疾控中心、IDF全球糖尿病报告、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。 * 本文旨在进行中医养生知识科普,内容仅供参考。个人健康状况存在差异,文中涉及的任何养生方法或建议均不能替代专业医师的诊断与治疗。如有任何健康疑虑或出现不适症状,请务必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。 扫码加关注,镇痛不迷路




